不少ADHD孩童的家長前來尋求營養治療來幫助小孩,通常我會先了解一下小孩的基本資訊,家長們通常說著說著就會開始回憶起小孩出生之後,可能導致小孩發病的各種可能原因,甚至會開始自責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然而,實際上ADHD的成因是相當複雜的,也跟基因、環境等因素也有關,不會是單一因素或單一時空狀況所引起。

不僅是小孩出生後的環境條件,其實從父母的基因型或表觀基因、到胎兒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都可能存在風險因子,曾有研究提出假說,指出當還在胎兒的時期,母體體內的發炎狀態可能會引起神經發炎,進而影響小孩ADHD的病理發展。這些研究通常是懷孕的母鼠體內注射藥物來模擬細菌或病毒感染,讓母體體內處於高度的發炎狀態,在小鼠出生之後取觀察其行為表現或大腦結構,研究觀察到一些神經行為發展改變的現象,像是焦慮行為、注意力難維持、認知靈活性降低、社交行為缺陷、重複的行為。這些動物研究也觀察到小鼠腦部容量和結構上的變化是與ADHD孩童有雷同之處,同時神經傳導系統也受到影響,包含多巴胺系統、血清素系統、麩胺酸系統等神經傳導的平衡狀態。

從這些研究可以得知胎兒對於子宮內的環境是相當敏感的,特別是當母體處於發炎狀態是可能影響胎兒腦部的發育。這些實驗目前主要以動物研究為主,畢竟不太可能找孕婦來做實驗,不過一些觀察型的研究也有指出懷孕期間的一些風險因子是風險因子,不外乎就是壓力、細菌或病毒感染、抽菸習慣、肥胖、慢性疾病、不良的飲食習慣、環境毒素等影響,其實這些因素也或多或少跟體內發炎玖關係。因此在懷孕階段的飲食和生活都需要相當注重。

若小孩有ADHD方面的問題,倒也不必急於自責在懷孕時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做不好,畢竟就如同我最一開始所說的,ADHD背後的成因相當複雜,通常不會是單一因素所導致。因此沒有必要拘泥於過去,而是要思考的是現在能做什麼是可以幫助孩童的。

在功能醫學主要會透過營養素失衡、腸道菌相失衡、甲基化代謝、重金屬毒素的累積幫孩童進行評估,並針對個別的需求進行營養方面的調養。除此之外,在生活方面訓練小孩培養運動習慣、規律的就寢作息、避免含有人工色素、過度添加糖的食品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唷。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19 Jul; 182: 22–34.

Hits: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