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是最近幾年常常被功能醫學和自然醫學提起的疾病,在哈佛醫學期刊、學術網站、梅約醫學中心等平台陸續都有一些專題報導,醫學上,他們不稱為「腸漏症」,因為探究字面上意思,往往會給人有種腸道破洞的錯覺,比較學術的說法應該稱作:「腸道通透性增加」(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也就是所謂的腸道「滲透力改變」。
儘管兩者的說法不同,但探討的,其實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腸道通透性增加跟慢性疾病之間的關係,目前的醫學研究顯示,腸道通透性增加,很容易導致全身的身體機能都出現問題,影響身體健康甚深。
「腸漏症」的意思,指的是身體出現的「腸漏」問題。 一般正常情況下,小腸上面會附著小腸絨毛,腸細胞都規律地緊密貼合在一起,然而,一旦小腸絨毛被破壞,或是毒素累積在腸道內,腸道就會處於發炎狀況,導致腸道黏膜受到破壞。當小腸絨毛長期被破壞,並且漸漸消失時,原本緊密結合的腸細胞就出現縫隙了,腸道間不再是正常的茂密狀態, 中間會出現各種小小的縫隙,形成「腸漏」現象。
小腸絨毛是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腸絨毛遭受破壞,身體無法完整吸收進入體內的食物,食物沒辦法被分解成小分子,未被完整消化的大分子就會透過細胞中的小間隙,流入腸道下方的免疫系統組織中,而免疫系統將產生對抗食物分子的免疫細胞留在體內,導致疾病發生。因此,腸道通透性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息息相關的。
許多研究都顯示,腸漏症會影響腸道菌叢的分布,當壞菌比較多的時候,例如吃了紅肉之後,一種叫作三甲胺氧化物(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 的物質會被代謝出來,一旦腸道菌叢失衡,通過肝臟代謝後,體內TMAO會上升,這些不好的代謝產物,將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的風險。
本文摘自《SIBO,隱「腸」危機:終結SIBO小腸菌叢過度增生》
Hits: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