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吃的還不錯、還可以,但實際上透由營養評估和檢測才發現身體其實是缺乏特的的微量營養素,像是維生素、礦物質等,這種現像就稱為「飲性肌餓」!
當身體有「隱性肌餓」現象時,有時候沒特別注意也比較不容易留意到,然而這些微量營養素可說是身體機能運作很重要的機油。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當體內不足時,影響的層面可說是相當廣泛!
舉例來說,可能造成的影響如下:
- 免疫力下降,感染疾病風險高
- 生長發育遲緩
- 認知障礙
- 學習專注力差
- 工作效率下降
- 慢性疾病風險高
研究發現全球有1/2兒童和2/3女性有「隱性肌餓」
近日在《Lancet Global Health》發表了一篇研究,究彙整了來自22個國家的數據,針對未孕的生育年齡女性分析鐵、鋅、葉酸缺乏的問題,同時也對學齡前兒童分析鐵、鋅、維生素A等營養素。研究分析結果指出全球約有3.72億名學齡前兒童(56%)和 12 億名未孕的生育年齡女性(69%)缺乏前述的三種微量營養素中的至少一種。簡單來說,就是全球平均每兩名學齡前兒童就有一人有微量營養素缺乏,未孕生育年齡女性則是每三人就有兩人有。
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低/中低收入國家,主要跟缺乏飲食多樣性有關。不過在高收入國家的發生率也很高,像是英國和美國,主因則是和攝取過多加工食品有關,因為許多食物就經過過度加工之後,微量營養素通常也會大量流失。
功能醫學如何評估是否有「隱性肌餓」?
飲食問卷作初步評估
一般的營養評估主要是藉由個案的飲食調查來分析是否可能有營養不足的問題,然而攝取量不見得能如實反應出身體內的實際狀況,因為從食物的製備、攝取到營養素吸收到體內需要層層關卡,任一階段都可能影響營養素的吸收。
尿液或血液檢測精準分析
功能醫學會同時搭配客觀的檢測分析來評初體內營養素的狀態,像是可以透過尿液分析來評估維生素B群、血液檢測可以評估抗氧化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及各類礦物質等。
進階評估:腸道功能、慢性發炎、基因變異或其他功能失衡
當個案有微量營養素不足時,除了解平常的飲食習慣外,也需要進一步了解可能的其他問題,例如我在臨床上最常遇到的就是腸道功能不佳,進而導致營養素吸收不好,體內慢性發炎、基因變異的問題也可能會加速這些營養素的消耗。
檢測應用:了解目前使用的營養品是否符合身體需求
另外,許多人都會習慣買個綜合維他命幫自己加減補一下,但有吃並不代表有吃到身體需要的劑量,或者可能補到太多而不自知,這時便可透由檢測來了解自己吃的營養品是否有真的符合身體的需求唷!
延伸閱讀
Hits: 241